公益项目

北京自然之友

2015年12月5日 分享到:
来源: http://www.fon.org.cn/

简介

     自然之友是一家非营利性的民间环保组织,致力于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支持全国各地的会员和志愿者关注本地的环境挑战。

     自然之友最近五年的工作重点是回应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城市环境问题,通过推动垃圾前端减量、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改善、低碳家庭和社区建设、城市自然体验和环境教育等,探讨和寻找中国的宜居城市建设之路。

     自然之友办公室设在北京,并在北京地区组建了3个主题小组,分别是野鸟会(观鸟组)、植物组和登山队(登山组)。此外,自然之友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1个会员小组,分别是武汉小组、襄阳小组(绿色汉江)、广州小组、上海小组、河南小组、南京小组、深圳小组、浙江小组、福建小组(厦门绿十字)郴州小组和苏州小组。

〖愿景〗

     在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分享安全的资源和美好的环境

〖使命〗

    建设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平台,让环境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并转化成自觉的行动

〖核心价值观〗

     与大自然为友,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命权利;

     真心实意,身体力行;

     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健全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保证

历史回顾:

“     玲珑园会议”和自然之友成立:1993年6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梁从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等开明知识分子在北京的玲珑园公园举办了第一次民间自发的环境讨论会——玲珑园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自然之友的正式成立。梁从诫任会长。

     滇西北天然林和滇金丝猴保护:1995年,自然之友开始关注云南德钦县因原始森林被砍伐而危及滇金丝猴生存的问题。除通过媒体向社会通报事实外,还直接向中央有关领导写信呼吁,并实际参与了滇金丝猴和滇西北天然林的救助活动。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梁从诫会长与其会面并赠送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同年,自然之友成员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合作,再次揭露了德钦县仍在非法砍伐天然林的情况,引起中央领导关注,使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藏羚羊保护:1995年,自然之友开始了解和关注青海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保护问题。除积极支持杨欣建立“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外,还关心治多县西部工委(野牦牛队)的反盗猎活动。1998年夏,自然之友和《绿色周末》共同邀请了扎巴多杰来北京,向自然之友会员、大学生和传媒介绍他们反盗猎的情况,引起强烈反响。1998年秋,梁从诫为藏羚绒贸易问题致信英国首相布莱尔并得到对方积极回应。扎巴多杰意外去世后,“自然之友”加强了对野牦牛队的实际支持。1999年2月,梁从诫就藏羚羊保护给国家林业局的报告促成了4月份的 “可可西里一号行动”。1999年5月,自然之友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负责人一起前往青海看望和支持野牦牛队;1999年6月,新疆阿尔金山保护区盗猎分子武装围攻保护区科考队事件也是自然之友首先向公安部报警求援的。可以认为,当时国内外无论是政府、传媒还是公众对藏羚羊和野牦牛队的关注和了解,都与自然之友有关。

     首钢搬迁:1997年,梁从诫在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提出《建议首钢停止2160工程并部分逐步迁出北京》的提案;2001年9月16日,梁从诫会长将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写给北京市政府的信——《关于解决北京市空气污染和地下水位下降问题的建议》,转给了北京市市长刘淇,这封信建议把首钢有污染的项目全部搬迁出去。2004年初,梁从诫作为北京市奥申委生态环境顾问,又在有关会议上强调首钢搬迁一事。2005年,首钢搬迁正式启动,2010年基本完成。

     培养环境教育骨干力量:1997年—1999年,自然之友应德国“拯救我们的未来”(Save Our Future,简称S.O.F.)的邀请,组织教师团队赴德国考察,了解德国中小学的环境教育情况,并学习了德国的环境教育理念。这一批赴德国考察的教师在回国以后成为第一批环境教育骨干力量,至今仍活跃在环境教育领域,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环境教育志愿者。

     关注西南水电开发:2004年1月,自然之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中心、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和推广中心等五家机构共同举办了“水电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影响研讨会”。这次会议提出三大建议:针对西南地区的“跑马圈水”运动,尽快组织有关部门与专家就“如何综合规划,加强协调”开展一次大的跨部门跨地区的调查研究;加快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建立水利水电开发项目的社会评价制度、尽快落实对项目之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各种方式促进重大项目论证中的公众参与;立即停止怒江梯级开发计划。此后,自然之友围绕这三项建议,联合多家环保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圆明园环评听证:2005年初,“圆明园湖底大面积铺设防渗膜”一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4月1日,自然之友和多家民间组织发表声明,呼吁圆明园管理处尽快委托具备资质的环评部门针对此事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并吁请环保部门针对环评报告书召开听证会,也希望能参加相关环评、听证会工作。同时,自然之友和博客中国联合举办了“圆明园生态与遗址保护研讨会”。4月6日,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将于4月13日上午举行听证会。时任自然之友总干事薛野代表自然之友出席听证会并做了发言,薛野出示了自然之友观鸟组自2003年以来对圆明园生态进行的跟踪观察报告和照片,有力说明了湖底铺膜对生态有着破坏性影响。7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必须进行全面整改。

     26度空调节能行动:2004年,自然之友和北京地球村等六家组织发起并组织了“26度空调节能行动”,通过志愿者自行车环城宣传、空调26度健康讲座等方式,倡导26度空调节能的理念。2005年,“26度空调节能行动”得到了全国51家民间环保组织的响应和支持,也得到了公众的积极响应,全社会由此掀起了一股空调节能热潮。2006年,全国各级政府部门也开始加入进来。200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要求所有公共建筑夏季室内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6度。

     年度环境绿皮书:自然之友从2006年开始,与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每年出版一本年度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6本。环境绿皮书重视用民间的视角纪录、审视和思考中国的环境状况和发展态势,主要以数据和事实说话,强调实证性、真实性。这一项目还将持续下去。

我们的工作

城市固废

     垃圾问题已经成为城市环境议题中紧急且重要的挑战之一。自然之友城市固废议题坚信:建设环境友好的、健康安全的城市空间,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和综合的城市垃圾管理规划。垃圾既是城市面对的危机,也可以是城市蜕变的契机。在这个垃圾危机的十字路口上,自然之友正以实际行动探寻垃圾问题的“中国式出路”。

     我们致力于推动以减量为本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建设,在今后两年的时间内,通过试点创建与调查研究,探索垃圾干湿分类、循环利用等前端减量方式和与其相适应的后端处理的成功模式,推动有利于垃圾问题解决的城市垃圾管理政策和支持性机构的发展,为实现未来10年内,中国城市生活垃圾零废弃的宏伟愿景奠定基础。

     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调查垃圾危机的真实问题和症结

     研究垃圾管理流程的优化解决方案;

     推动垃圾减量,呼吁政府大力有效实施垃圾干湿分类并完善相应运输处理系统;

     促进垃圾政策及循环经济政策层面公众参与的平台形成;

     试点“零废弃”社区及家户垃圾减量新模式;

     鼓励、支持各地NGO及公众全面了解垃圾问题,并参与实际改善行动。

我们的主张:干湿分开

     生活垃圾中的“厨余垃圾”应该单独分开存放、收集、运输,并用生化方式(如堆肥)处理。以北京市为例,在居民家庭的生活垃圾中,大约有70%是厨余垃圾,进入填埋场的垃圾中约有60%为厨余垃圾。如果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混合收集处理,由于易腐烂物质的污染,会使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资源,变得难以回收处理;这样的混合垃圾进行填埋,将占用大量土地,并且产生毒性很高的渗滤液;如果拿去焚烧,将产生二恶英等有毒有害物质。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就需要所有的公民一起行动,做到“干湿分类”,并且在政府配套措施的支持下,实现分类垃圾分类处理,使得厨余垃圾能够滋养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也有利于其他垃圾的回收。

低碳家庭

     自然之友低碳议题致力于传播低碳理念,并通过家庭、社区层面的节能减排实践,总结出可推广的“低碳家庭”样本,形成“低碳家庭”的能效标准,探索通往低碳宜居城市的路径和公民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

     2009年和2010年,我们在北京的多个社区开展了居民家庭用电情况调查,了解居民的能源使用习惯和各种家电的能耗情况,并以社区学习工作坊及总结会的形式将居家节能的知识及作法进行传播。

     2011年,我们在北京地区开展了“宜居要好房,好房要节能”活动,招募了21户节能改造试点家庭,邀请有关专家与家户合作,量身打造节能改造方案。同时,我们还举办节能改造学习工作坊、节能建筑参观访谈等活动,并对试点家庭节能改造后的能耗进行实地测量。我们将从中总结出可以推广的经验,并进行大范围的普及推广。

     同时,我们联合各地会员小组开展了居民家庭用电情况及阶梯电价政策调研,并发布了《居民家庭用电情况及阶梯电价政策调研报告》。

      低碳家庭项目非常重视公众参与,我们的各项活动都邀请志愿者广泛参与。此外,我们在地球日、环境日、夏至也都与企业、社区合作举办丰富多彩的公众活动,比如环保讲座、环保纪录片分享、夏至关灯等,通过这些活动向公众传达低碳、节能的理念。

自然之友期望通过低碳家庭项目播下更多绿色家庭的种子,进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社区与城市。

可持续交通:

    可持续交通议题致力于倡导城市多模式可持续交通系统的建立,推动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道路环境的改善,推动城市公共自行车的良性发展,倡导市民绿色出行、重塑自行车文化。

我们认为,城市可持续交通体系的发展,应该提倡交通方式的多样化,重视自行车、步行等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尊重快速、慢速、机动和非机动等各种交通方式平等、共存的权利,重视多种交通方式的自由结合和转换的便捷。

     我们持续进行对市民出行方式、城市慢行交通道路环境现状的调查研究,并通过组织各种公众活动,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自行车、行人的出行环境、道路路权,改善慢行交通的道路环境。

我们关注国内外公共自行车的发展现状,开展调查和研究活动,积聚专业力量,搭建公众与政府沟通的平台,努力促进公共自行车的良性发展。

     我们与社区合作,通过社区居民、志愿者同画社区“绿地图”的环境教育项目,将日常出行与社区文化、环境认知相结合,带动公众参与社区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

     同时,我们也通过电影、沙龙、讲座、展览、骑行等多种活动形式,宣传骑自行车、步行既环保又健康、时尚的观念,吸引更多市民加入到践行绿色出行的队伍中。

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是自然之友的重要工作内容和手段。我们相信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石。在城市化快速扩张的今天,自然之友的环境教育致力于建立人与自然的正向联结;培养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并最终促进实际的环境行为改善。我们的目标是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结,培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我们的主要工作:

     培育环境教育力量:欢迎更多的伙伴加入到环境教育的队伍中来,我们为喜爱自然并乐于分享的朋友们提供各类培训活动;

     环境教育志愿者培训:为乡村及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提供环境教育活动,包括授课、出游、自然体验,甚至是帮学校修建可爱的本地小花园;

     自然体验师培训:在城市中为感兴趣的公众提供自然导赏、自然解说、讲座、亲子活动等;

     LNT(Leave No Trace)无痕山林培训:山野驴友的户外环境课,以“尊重”和“最少冲击”为原则的户外活动培训;

     研发环境教育课程及出版物:引进并研发适用于本土的环境教育读本和课程,让环境教育更专业、更丰富、更深厚;

     自然教育中心:与保护区合作的环境教育和自然学习基地,包括自然学习游览与生态营地、 绿色工作假期、与北京市园林局合作规划八达岭森林体验中心。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议题致力于通过个案的实践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中信息公开的力度、扩展公众参与的空间;运用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司法救济的手段支持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

我们的主要工作

     环境个案介入:公众参与议题重视环境个案的实践解决,依法通过公众参与决策、信息公开、公益诉讼和公开呼吁来回应具体环境问题的解决。

     建设法律支持环保工作的平台:公众参与议题重视不同专业人士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大作用,尤其关注法律专家、环境律师在帮助NGO解决环境问题中的支持作用,并通过建设平台、构建网络的方式促进法律专家支持NGO的环保行动

     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司法救济的立法和政策进步:通过案例总结、实践调研和学术研究,以及个案的推动作用,促成环境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司法救济的立法和政策进步。

案例:

     2011年初,环保部发布1号公告,称“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申请已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此次调整一旦上报国务院并获批准,将直接威胁长江上游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存,并对公众的环境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

      为此,自然之友先后向环保部、农业部申请信息公开。在信息公开申请遭拒绝后,自然之友又对农业部提起了行政复议,并请有权机关附带审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的合法性。在农业部做出“维持不予公开决定”的答复之后,自然之友向国务院法制办申请了最终裁决。目前,该案例尚在进行之中。

会员发展

     自然之友作为一个会员制的机构,在发展的任何阶段都离不开会员的支持。

自然之友的会员工作就是要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平台,让环境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并转化成自觉的行动,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健全。

     我们根据各地会员的实际需求,支持和组织会员开展环境科学和环境理论学习、研究,收集环境信息,开展社会调查等,以提高会员自身能力。

     自然之友的9个京外会员小组和3个北京地区主题小组每年都在当地开展丰富多样的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宣传和社区试点、社区堆肥试验、绿色出行倡导、信息公开推动等。

自然之友通过蒲公英小额资助、会员小组学习网络、自然讲堂等形式支持会员发展。

联系我们

自然之友办公室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裕民路12号华展国际公寓A座201

邮政编码:100029

电话总机:010 - 65232040 / 52721612 / 52721615

电话分机:城市固废--805;环境教育--82250208;低碳家庭--804;会员事务--811

公众参与--819;公共传播--815;传真--814;运营部--806;蓝天实验室—813

网址:http://www.fon.org.cn/